近一段时间,国际上刮起了一股向中国政府施压,要求中国增加稀土出口额度的旋风。这股旋风的始作俑者是日本。日本驻华大使日前召集美、英、德、法、韩等国驻华大使,希望上述国家同日本一道,压中国放宽对稀土出口的限制。
对此,中国商务部发言人10月15日表示,中国对稀土开采、生产加工和出口环节采取的管理措施,是符合国际规范和世贸规则的,中方不会将稀土出口作为封锁手段。而在此前,温家宝总理访问欧洲时已经明确表示,中国有必要对稀土加以管理和控制,但同时要照顾世界的需要,不会把稀土作为讨价还价的工具。这表明,中国在稀土出口问题上既依据国内法采取了必要的管制措施,又尊重长期以来形成的稀土供应格局,照顾了各方的利益,因而是无可厚非的。
不过,有关国家对中国的指责,却也提醒我们要在此问题上厘清是非曲直,不能让其颠倒黑白、混淆视听的图谋得逞。首先要肯定的是,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,在军事和高科技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,是生产精确制导武器必不可少的物质元素。而对于战略资源,各国都实施程度不同的出口管制。别说可直接用于军事用途的稀土,就是间接战略资源如石油,相关国家也成立了OPEC组织,以限制石油产量,提高价格,并以此为武器与西方国家进行战略周旋。
至于美国,其在高科技领域对华出口的限制更是极为苛刻,连用于人口普查和气象分析的超大型计算机,都加以限制。10月8日,美国白宫网站公布了一封奥巴马写给国会的信,信中希望国会取消对中国出口C-130运输机的限制。这恰恰从反面证明,美国连对华出口运输机都是严格限制的,其它军事产品就可想而知了。如今中国只是对稀土出口稍加规范,就引起轩然大波,确实有点“只让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的味道。实际上,早在十几年前,作为世界第二大稀土储藏国的美国就开始限制稀土出口,后来又完全停止出口,最终是大量封存矿山,连国内需求都完全靠国外进口。
其实,虽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储藏国,但其产量与出口所占的世界份额要比储量高得多。据今年7月美国能源政策分析家马克.亨弗里斯向国会提交的《稀土元素:全球供应链》报告披露,中国、美国、俄罗斯、澳大利亚的稀土储量分别占世界的36%、13%、19%和5.5%,但中国稀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7%,其他三国产量都为零。由于过量开采,中国的稀土储量已由上世纪90年代占全球比重的43%降为目前的31%。按现在的生产速度,中国的中重类稀土储备仅能维持15至20年,以后甚至需要进口。
尽管如此,目前中国仍然供应着全球90%以上的稀土需求。更有甚者,有些国家向中国购买稀土不是为了立即使用,而是为了储备。据估计,日本目前存储的稀土资源可供使用几十年。即便如此,日本在此问题上仍最先跳起来指责中国,实在是讨了便宜还要反咬一口。
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,某些国家利用从中国购得的稀土资源,制成先进武器却转而用来对付中国。美国对台售武就不要说了,就是日本,非法占领了钓鱼岛几十年,近来在此问题上以变得异常强硬,这其中的原因,除了有自身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外,美日安保条约的庇护也很关键。而日美是中国稀土资源的最大进口国,日本进口稀土的83%来源于中国。
即便如此,中国在稀土出口上也在履行世贸成员国的义务。今年以来,中国商务部下达的两批稀土出口配额达24,281吨,仍居世界第一。现在的问题是,中国稀土经过长期的开发与利用,产生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。早在2005年,中科院15位院士就以“关于保护白云鄂博矿钍和稀土资源,避免黄河和包头受到放射性污染的紧急呼吁”为题,上书国务院,要求加强稀土生产的管理和规范。2006年6月,中国国土资源部决定,从2007年起限制各稀土矿生产,生产总量不得超过7.4万吨。所以,近来中国政府对稀土出口的规制行为,不能视为对某些国家的临时“报复性”举措。
长期以来,中国向世界低价提供了大量的稀土产品,混合稀土氧化物一度和大白菜的价格差不多,每公斤只有几元钱。这显然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。如今中国对稀土生产和出口加强管理和规范,既是理所当然的正当之举,也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。如果某些国家因此说三道四,甚至要诉诸世贸仲裁程序,那也只能随其所便了。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,中国的稀土出口只能在不危害国家战略安全、产业安全及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确定额度。我的资源不能由你来做主,这是世间公理,任何法规都不能与此相违背。(转自:http://www.topyl.com/2010-1025-133841.html) |